“同课”启新思 “异构”促提升 | 记英迪高级中学数学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校园活动

校园新闻

发布时间: 2025-10-24

同课异构展风采,互学互鉴共提升。10月24日上午,在数学学科“同课异构”的教研舞台上,英迪高级中学聂文龙与何浩然两位老师和郑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青年优秀教师李珂围绕《零点存在定理及其应用》这一核心课题,分别呈现了风格迥异却又同样精彩的教学实践,生动诠释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深刻内涵。

 

我校有幸邀请到两位专家莅临指导:郑州市数学教研室专家冯瑞先与十四中的教务主任戚新刚老师,两位专家入校开展了听评课交流活动。

 

我校领导与资深专家共同听课

 

异构求索

风采各绽


 

 

 

聂文龙老师的课堂展现出鲜明的“结构主义”风格,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聂老师开宗明义,首先清晰展示本节课的题型与考点,使学生能够迅速把握学习目标,建立起清晰的知识应用导向。同时,注重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通过精心设计的回顾与铺垫,引导学生将“零点存在定理”自然地融入既有的函数知识体系之中,使新知的接纳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聂老师善于扮演“启发者”的角色,他的讲解精炼而到位,并辅以精心安排的阶梯式练习题,实行“讲练结合”的策略。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经历了从理解定理到初步应用,再到逐步深化的完整思维训练过程,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教学效果扎实显著,充分体现了教师对知识脉络的精准把控和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执着追求。
 

 

何浩然老师的课堂则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幽默风趣,循循善诱。他并不急于将结论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巧妙设问和生动比喻,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思维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他的课堂是一个充满互动的“学习场”,特别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表达,大胆邀请学生走上前台,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过程,将个人思考转化为公共的学习资源。这种“生本课堂”的模式,不仅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更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与成就感。

 

课程尾声,何老师别出心裁地将“零点”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人生追求、梦想实现等哲学思考相联系,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感悟“从无到有”、“寻找并确立人生支点”的深刻寓意,实现了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与价值升华,让理性的数学课堂绽放出人文的光华。

 

 

李珂老师的《零点存在定理及其应用》一课,是一堂回归本源、扎实高效的数学课。她并未追求过多的形式,而是将教学重心精准锚定在对核心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上。课堂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她以严谨的逻辑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将抽象的数学定理转化为可理解、可运用的思维工具。

 

尤为难得的是,李老师极具亲和力,她善于营造宽松而积极的课堂氛围,用鼓励的微笑和及时的点拨,有效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让数学思维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自然生长。这堂课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学得明白、用得踏实,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专家引领        拨云见日


 

 

在教研环节,郑州市数学教研室专家冯瑞先老师首先对三位年轻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给予了高度评价。三位教师基于相同的知识内核,从不同的教学理念与个人风格出发,精准把握高考风向,充分考虑学情,构建了三种独具匠心的课堂生态,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关于数学教学艺术的思想盛宴。
 


 

其次,冯老师直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核心,体现了深厚的教学专业素养。首先,他针对学习目标的精准化与可测性提出了高阶要求。他指出,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解读,将“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认知层级的评价,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可评估的课堂教学行为,并确保授课内容与学习目标达成严密的匹配关系,从而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最后,在回应聂文龙老师“基于学情的差异化”的难题时,冯老师肯定了其普遍性,并指明了个性化指导的专业路径。他提出,切实的解决之道在于教师投入的“用心”程度,通过实施分层作业、个别辅导等差异化策略,为每个学生搭建通往其“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实现因材施教,让增益见于个体。

 


 

十四中教务主任戚新刚老师精辟指出,学习目标的续写首重表述的精准性。教师须优先选用规范、可观测的行为动词,使目标在形式上先达到科学、具体、可测的要求。这一形式上的准确,是推动目标从文本设计走向课堂实践、真正落实生效的根本前提和坚实基础。

 

 

于校长首先向冯老师的专业引领与十四中的鼎力支持致以诚挚谢意。他进而勉励全体教师应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将教研所得深耕于课堂,尤其要坚守学校“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的教学原则,切实提升课堂效能,让进步真实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实现其基于自身基础的不断成长。

 

 

这次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碰撞,让每一位老师都满载而归。教学是一门需要永不停歇钻研的艺术。希望老师们带着这些宝贵的收获,将这份研讨的热情延续到日常,用心设计每一节课,用情关注每一位学生,引领每个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托举他们奔赴星辰大海的壮阔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