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 互学互鉴共提升 | 记“荷花淀”教学研讨活动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10月23日上午,英迪高级中学以“同课异构展风采,互学互鉴共提升”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一场深度与温度并存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校两位语文教师和来自郑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的青年优秀教师闫亚婷共赴一场与孙犁先生《荷花淀》的文学之约,她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为我们呈现了三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同时,我校有幸邀请到郑州市资深语文教研员朱建军老师,十四中汪莉校长入校听评课指导交流,这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一场教育智慧的交融与碰撞。

领导与资深专家共同听课

《荷花淀》如一朵清荷,以其独特的“诗意叙事”打破了我们对战争作品的固有认知。研读《荷花淀》,是对文学审美边界的拓展,更是对“家国情怀”多维度的深刻体悟——在柔美与坚韧的交织中,读懂那一代人对家园的眷恋,对和平的坚守,也照见我们当下对这片土地的责任与深情。


赵静老师通过作者孙犁的话“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女人有关,所以我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引出对女性群像的探讨。在教授过程中,赵老师聚焦《荷花淀》中的人物对话,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感受抗战时期女性不甘落后,追求平等的进步历程。通过语言分析,让学生理解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人们,既有对丈夫的依恋,更有支持抗战的无私与大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白洋淀人民群众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孙犁小说中女性群像的魅力。

在课堂上,赵俊英老师深度解析“诗体小说”的独特魅力,引领学生品味孙犁笔下白洋淀的“荷花淀美学”——以明月、清风、荷香等柔美意象,包裹起战争的冷峻与残酷。同时,聚焦“军民群像”,剖析白洋淀男女在战火中“守护家园”的坚韧心性,从水生嫂们的成长、战士们的果敢中,解读平凡人身上的家国大义。

闫亚婷老师以“对话潜入心,景物映风骨,书信承风骨”为主线,亮点突出。一是深挖“潜台词”,通过分组研讨,让学生化身剧中人,精准触摸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二是巧设“思维架”,引导学生运用“手法+作用”的模板合作分析三处经典景物描写,将抽象的赏析任务转化为清晰的逻辑路径,有效提升了文本解读的理性思维。三是创新“传承桥”,通过跨时空书信写作这一深情而富有创意的形式,引导学生与革命先辈进行精神对话,将历史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紧密相连,让革命文化真正入脑入心,实现了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教研环节,郑州市资深语文教研员朱建军老师高屋建瓴,兼具专业深度与指导温度,为老师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清晰的提升方向。

朱老师首先对三位授课教师给予了高度肯定,精准概括了三大亮点:一是教学基本功扎实,展现出深厚的专业底蕴;二是教学设计精心,环节清晰,重点突出;三是真正落实了 “以生为本” 的理念,课堂上师生互动良好,学习真实发生。为此,他特别援引叶澜教授的“五实”理念(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印证了课堂的厚重与高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朱老师更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专业指引,直指教学优化的核心。他提出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时,可引入评价量表,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维支架,确保关键素养点不被遗漏。同时,精准地指出了分组分任务这一流行模式的“双刃剑”效应,提醒老师们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思维局限,需谨慎设计。最后,他从宏观视野出发,强调了课堂的关联性,指明应从单篇课文《荷花淀》延伸至“诗化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整体认知,并要时刻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确保教学形成闭环。
汪莉校长的总结发自肺腑,满含教育者的热忱与深思。她从朱老师的点评中,首先看到的是一种珍贵的“求实”精神,这种不尚空谈、扎根课堂的务实态度,正是专业成长的基石。
随后,她分享了关于“同课异构”的三大核心关注点,为活动注入了深度与方向:“课堂规范” 是根基,确保教学的基本质量与效率;“以生为本” 是灵魂,要求一切设计真正指向学生的成长与收获;“创新性” 是翅膀,鼓励教师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展现教学的个性与智慧。

这三点,如同三个坚实的支点,共同撑起了“异构”的丰富内涵,引导老师们在“变”与“不变”中寻求最优路径,其话语真诚而充满力量,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最终目的与核心意义,正落在“互学互鉴共提升”这七个字上。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的提升,就蕴藏在这坦诚的观摩、深度的研讨与持续的反思之中。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针对《荷花淀》的深度备课,更是一次面向未来所有课堂教学的赋能。它让我们相信,当每一位教师都乐于敞开教室,分享智慧,当思维的碰撞成为教研常态,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某一堂课的精彩,更是整个教师团队专业生命的蓬勃生长,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跃升!